在西沙守望您 我的祖国
“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,有一串明珠闪耀着银光……”伴随着一首悠扬的《西沙,我可爱的家乡》,武警海南省总队驻三沙市永兴岛官兵从文昌市清澜码头登上“三沙一号”客轮,驶向祖国的西沙。
东经112°20′,北纬16°52′,西沙永兴岛,三沙市委、市政府所在地。2013年8月,海南总队官兵开始在这里登岛执勤,从此开辟了武警部队驻地新的“南极”。
近3年来,他们如何在这美丽富饶而又艰苦寂寞的孤岛上工作与生活?他们的青春如何在这里扎根,梦想如何在这里启航?带着这些问号,记者专程前往永兴岛采访,与官兵一起静听海浪、仰望星空,探寻他们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。
武警官兵在美化环境
一个共同美好的愿望,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们,把小岛变成一个温暖的家。他们在大家庭的融入和建设中拥抱梦想
周末,永兴岛的码头上响起一阵汽笛声,新一班从海口驶来的轮船缓缓进港靠岸。
“指导员,我们去码头接船吧!”士官刘立坤跑进警官宿舍激动地说。蔡於虎发现,每逢有船到港的时候,大家都会积极要求去码头接船,问及原因,回答很简单:“就是人多,图个热闹。”
平时,蔡於虎并没有太在意,他自己也是年轻人,能理解战士们爱热闹的心思。可这一次,他陷入了沉思:战士们想看热闹,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他们内心的孤独,而要让大家摆脱这种孤独,关键是要让他们真正融入岛上的生活。
融入,是一种形象的感染。中队首先从形象上做起:官兵每天上哨前,皮鞋要擦得一尘不染;上哨路上,拐弯必须走直角,队列动作要一丝不苟;哨位上始终保持好形象,无论多热都坚持一动不动……很快,中队官兵成了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,驻地的群众从好奇围观到主动要求合影,大家渐渐熟悉起来。
融入,是一种心灵的关照。岛上伙食统一由政府食堂保障,官兵们不需要点火做饭,也不需要打扫卫生。可是每周一、三、五,中队官兵吃完饭后都会自发地留下,帮着饭堂的工作人员擦桌子、拖地、洗碗。碰到节假日加餐的时候,中队官兵还会主动到厨房帮厨净菜。时间久了,食堂的工作人员和中队官兵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。有时中队官兵外出担负任务误了饭点,食堂的师傅们会主动给官兵留好饭菜,按人数整齐地摆在餐桌上。
融入,是一种信念的拥抱。“岛上的人们,大多来自五湖四海,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来到这里,这是我们成为一家人最亲的纽带。”蔡於虎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。上岛以来,中队主动担负了每周一市政府广场国旗升降任务,并与周边七连屿工委结成共建单位,定期派出官兵到岛上为民兵进行升旗和队列培训。七连屿工委书记王春今年51岁,古铜色的皮肤让他看着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。烈日下,他指着正在组织培训的武警官兵,高兴地对记者说:“武警给民兵当教员,不仅让我们的升旗仪式更加规范,动作更加标准,更重要的是,让这里的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国旗的神圣与庄严。”
不断的融入,让官兵们走出了封闭与孤独,找到了价值与快乐。
“指导员,今天理发店的小张给我们免费理发,说是要感谢上次我们帮他家里修补台风后的屋顶。”
“前些天市领导进门的时候专门过来和我握手,夸我站岗站得好!”
“领导说我们武警中队虽然是驻岛部队中人数最少,级别最低的单位,但却是训练最刻苦,形象最好的单位!”训练间隙,官兵们高兴地将最近的见闻与蔡於虎分享。
行走在北京路上,无论是工人、渔民,还是友邻部队官兵、政府工作人员,从市委书记到街道清洁工阿姨,只要见到武警中队的官兵,都会亲切地招手问好。而对于岛上群众的家长里短,官兵们也如数家珍——他们俨然成了一家人。
3月14日清晨,按照惯例在市政府广场前举行升旗仪式。岛上的居民们早早地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,等待着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。此时,武警中队的3名升旗手王新想、孙殷、刘周鑫踏着正步走上升旗台,伴随着国歌,将一面鲜红的国旗缓缓升起。
蔡於虎站在人群中,庄严地举起右手。再过两个月,妻子吴子君就要临产了,想起结婚以来,回家的日子加起来也不到一个星期,蔡於虎总觉得有些愧疚。只有听到雄壮的国歌,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,他的内心才有些许释然。他很认真地对记者说,只要祖国需要,他还会义无反顾地奔向更远的哨位。
- 南部战区空军某旅上月巡航南海岛礁 已实现常态化2017.05.04
- 菲律宾对华外交的目标,绝不是南海几个岛2017.05.03
- 澳媒:中国正军事化南海?西方请不要误读!2017.05.03
- 东盟涉南海声明姗姗亮相,与西方媒体两次爆料都不同!2017.04.30